语文教师招聘考试——虚词辨析
- 时间:
- 2018-12-19 16:42:36
- 作者:
- 胡老师
- 阅读:
- 来源:
- 河南教师资格证考试
1.“而”表修饰和表承接
“而”的用法中令考生觉得最难辨析的无疑是“而”作连词时,表修饰和表承接的区分。其实不论是表修饰还是表承接,“而”作为连词的功能是相同的,都是用来连接前后两个词,不同的是当表修饰时,前后两个词是同时发生的;当表承接时,前后两个词是有先后顺序的。
如:①扶孤松而盘桓(陶渊明《归去来兮辞》)
②鸟倦飞而知还(陶渊明《归去来兮辞》)
第①句的意思是“手扶孤松徘徊”,这句话中“手扶孤松”和“徘徊”是同时发生的,是一边扶着孤松,一边徘徊,所以“而”表修饰。第②句的意思是“鸟飞疲倦了,就知道飞回巢穴里”,这句话中,“鸟疲倦”和“飞回巢穴”是有先后顺序的,是先疲倦,然后才想飞回巢穴,所以“而”表顺承。
考生也可借助翻译帮助理解,“而”表修饰时,通常翻译为“着”;表承接时,通常翻译为“然后”。如:“我坐着讲课”和“我坐下讲课”,前一句中我坐着的同时我也在讲课,所以是同时发生的;后一句中我是先坐下,然后才讲课,所以是有先后顺序的。考生可记住这两个例句,借此判断句中“而”连接的前后两个词的关系,由此判定“而”的用法。
2.“以”表承接和表目的
“以”的用法中最令考生迷惑的应该是“以”作连词时,表承接和表目的的区分。在积累虚词“以”的用法时,工具书上给出二者的区分是:以,表承接,“以”前的动作行为,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;表目的,“以”后的动作行为,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。工具书上给出的解释无疑是最权威的,但在考试过程中我们会发现,仅凭工具书上的解释很多考生仍然不能正确分辨。我们以一个最令考生疑惑的句子作为例句,进行讲解。
余与四人拥火以入(王安石《游褒禅山记》)
这句话中,很多考生认为“入”是“拥火”的目的,所以认为“以”是表目的的。其实不然,“拥火”是拿着火把,“入”是进入,这句话出自王安石的《游褒禅山记》,这是作者和友人进入洞穴时写的一句话,洞穴昏暗不明,拿着火把是进入的必要手段,体现的是一种方式方法,所以这里的“以”应是表承接,翻译为“我和其他四人拿上火把,然后进入洞穴”。而表目的的话前者侧重具体的行动或措施,如“籍吏民,封府库,而待将军”一句中,“登记户籍”“封存府库”都是迎接将军到来所采取的措施。所以,可根据前一动作行为的侧重来进行辨析。
另外,在判断“以”到底是表目的还是表承接时,还可以根据翻译,表承接的话,“以”通常翻译为“然后”,而表目的时,“以”通常翻译为“来”。解题时,可把这两个词都代入句中,看怎样翻译更合语境。
3.“与”作连词和作介词
在积累虚词“与”的意义和用法时,考生发现,当“与”作连词和作介词时,都可以理解为“和、跟”,这让很多考生在辨析意义和用法时,忽略词的属性,将二者等同,导致失分。其实相对前面两个虚词,“与”的用法的区分是相对简单的。我们知道,连词是起连接作用的,当“与”作连词时,它前后的成分是可以互换的;介词是起标记作用的,当“与”作介词时,前后的成分是不可以互换的。
如: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(王安石《游褒禅山记》)
②怀王与诸将约曰:“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”(鸿门宴)
①句中“余与四人”翻译为“我和其他四人”,将“余”和“四人”调换位置,翻译为“其他四人和我”,句意不变,所以该句中“与”作连词;②句中“怀王与诸将约曰”翻译为“怀王和诸位将令约定说”,将“怀王”与“诸将”调换位置,翻译为“诸位将领和怀王约定说”,调换位置后地位等级发生改变,与原意不符,所以该句中的“与”作介词。
虚词辨析是文言文阅读的高频考点,掌握好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对考生理解文章、提高解题速度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。建议考生在备考这部分内容时,首先识记18个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,这是解题的基础;其次,要通过大量阅读和做题,培养文言阅读的语感,这可以有效提高选择题的解题效率;最后,重点积累高频词的高频考点,体会命题趋势,做到针对性备考。
免费领取教资笔试/面试/普通话备考资料> 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