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1年下半年河南中学教师资格《教育知识与能力》模拟试题(1)
- 时间:
- 2021-10-19 09:16:20
- 作者:
- 黄老师
- 阅读:
- 来源:
- 河南教师资格证考试





一、单选题
1.沛西·能认为“教育既无需周密的考虑使它产生、也无需科学予以指导,它是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”,该观点属于( )。
A.生物起源论 B.心理起源论 C.劳动起源论 D.交往起源论
1.【答案】A。解析:本题主要考查教育的起源理论的名称、代表人物和理论的对应。常见的教育起源理论有:神话起源论、生物起源论、心理起源论、劳动起源论和交往起源论等。根据题干的关键点“沛西•能、本能”等词汇,可知本题答案为A。
2.“学在官府,政教合一”表明古代学校教育( )。
A.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B.具有浓厚的亲教性
C.崇尚书本,呆读死记 D.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
2.【答案】A。解析: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奴隶社会时期的教育。“学在官府,政教合一”是古代社会夏商西周时期的重要特点,学在官府说的是学术和教育为官方所把持,国家有文字记录的法规、典籍文献以及祭祀典礼的礼器全部掌握在官府;政教合一制度是指政权和教权合二为一的政治制度。由此可知这句话体现的是教育的阶级性。故该题选A。
3.将课程分为国家课程、地方课程、学校课程是从( )来进行划分的。
A.课程功能的角度 B.教育阶段的作用
C.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制度的角度 D.课程核心组织的角度
3.【答案】C。解析:课程类型是指课程的组织方式或指设计课程的种类。关于课程的类型,不同国家、不同时期、不同教育家,持有不同的分类标准,因此,对课程所划分的类别也不同。课程的类型没有严格的定义。在课程分类的标准中,从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制度角度,可分为国家课程、地方课程、学校课程。故此选C。
4.学生获取系统知识的重要工具以及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是( )。
A.教学计划 B.教学大纲 C.教科书 D.课程标准
4.【答案】C。解析:教科书的作用:第一,教科书是学生进一步扩大知识领域的基础,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、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。第二,教科书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,它为教师的备课、上课、布置作业、学生学习成绩的检查评定提供了基本材料。第三,根据教学计划对本学科的要求,分析本学科的教学目标、内容、范围和教学任务。第四,根据本学科在整个学校课程中的地位,研究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,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基本途径和最佳方式,确定本学科的主要教学活动、课外活动、实验活动或其他社会实践活动,对各教学阶段的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做出统筹安排。
5.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的教师观是( )。
A.主体性的教师观 B.以人为本的教师观
C.专业化的教师观 D.促进发展的教师观
5.【答案】C。解析:本题考查的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蕴含的全新的教育理念即:“以人为本”的教育观;“主体性”的学生观;“专业化”的教师观;“民主、科学、开放”的课程观;“发展、交往、生成”的教学观;“自主、合作、探究”的学习观;“旨在促进发展”的评价观。故选C。
6.丁墨在他的小说《他来了,请闭眼》中,塑造了高智商、严谨和善于推理的犯罪心理学家薄靳言的形象,这属于( )。
A.无意想象 B.再造想象 C.无意记忆 D创造想象
6.【答案】D。解析:创造想象是指按照一定目的、任务,使用自己以往积累的表象,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。丁墨塑造犯罪心理学家薄靳言的形象属于创造想象。
7.下列选项中属于第二信号系统的是( )。
A.见风流泪 B.望而生畏 C.谈梅生津 D.睹物思人
7.【答案】C。解析:反射是神经活动的基本形式,反射分为条件反射与无条件反射。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,即无意识的本能行为。条件反射是后天经过学习才能得到的反射。其中,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叫做第一信号系统,用词语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叫做第二信号系统,是人类所特有的。故本题选C。
8.耶克斯——多德森定律表明,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对学习效果的提高( )。
A.也是中等 B.不利 C.关系不大 D.最有利
8.【答案】D。解析:本题主要考查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之间的关系。心理学家耶克斯和多德森的研究表明,各种活动都存在一个最佳的动机水平。动机不足或过分强烈都会导致工作效率下降。动机强度和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不是一种线性关系,而是倒U型曲线关系。也即是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。故题干中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对学习效果的提高应是最有利的,故D项正确,ABC项不符合题干描述,错误。故本题答案为D项。
9.学生先前的解题活动所形成的心理准备状态,影响他以后解题的思路,这种心理现象是( )。
A.定势作用 B.原型启发 C.知识迁移 D.情感影响
9.【答案】A。解析:定势,指重复先前的操作所引起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。在环境不变的条件下,定势使人能够应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解决问题。而在情境发生变化时,它则会妨碍人采用新的方法。消极的思维定势是束缚创造性思维的枷锁,据此题意选择定势作用。
10.一个学习外语的人在初学阶段去阅读外文报纸,需要意志努力;随着学习的深入,外语水平不断提高,当他消除了许多单词和语法障碍,能够毫不费力地阅读外文报纸,此时的注意状态达到了( )。
A.有意注意 B.无意注意 C.有意后注意 D.无意后注意
10.【答案】C。解析:本题考查注意的分类。有意后注意也称随意后注意,它是有着自觉目的,但无需意志努力地注意。
二、辨析题
1.校园文化是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之一,属于隐性课程。
【参考答案】
题干说法正确。隐性课程指学生在学校情景中无意识地获得经验、价值观、理想等意识形态内容和文化影响。也可以说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。具有非预期性、潜在性、多样性、不易觉察性。校园文化属于隐性课程。
2.遗忘就是将识记的信息完全丧失。
【参考答案】
这种说法是错误的。
遗忘是指识记过的东西不能再认或回忆或者再认或回忆发生错误。提取失败说认为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是永远不会丢失的,我们之所以对一些事情想不起来,是因为我们在提取有关信息时没有找到适当的提取线索,而一旦有了正确的线索,经过搜索所需要的信息就能被提取出来。所以遗忘并不代表着信息的完全丧失。故本题的说法错误。
二、简答题
1.简述课程内容三种文本表现形式。
【参考答案】
(1)课程计划,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,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。
(2)课程标准。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的具体化,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、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。
(3)教材。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,包括教科书、讲义、讲授提纲、参考书、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。其中,教科书和讲义是教材的主体部分,故人们常把教科书与讲义简称为教材。
2.简述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。
【参考答案】
(1)有意义学习的实质:是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建立起非人为(内在的)的和实质性(非字面)的联系。
(2)有意义学习的条件:①学习材料的逻辑意义;②有意义学习的心向;③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,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。
(3)有意义学习包括:表征学习、概念学习、命题学习三种形式。
(4)先行组织者策略奥苏贝尔学习理论在教学中具体应用的技术--先行组织者策略:所谓“先行组织者”,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,它要比学习任务本身有较高的抽象、概括和综合水平,并且能够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和新任务关联起来。也就是,通过呈现“组织者”,在学习者已有知识与需要学习的新内容之间架设一道桥梁,使学生能更有效地学习新材料。这种引导性材料被称为先行组织者。
以上就是2021年下半年河南中学教师资格《教育知识与能力》模拟试题(1)的全部内容,考生如果想获得更多关于河南教师资格证相关资讯,如中学笔试题、报考指南、成绩查询、面试时间以及相关知识,敬请关注我们河南教师资格网。
免费领取教资笔试/面试/普通话备考资料> >